深銳觀察:地板上行走 歐洲籃球為何與NBA不同

歐洲籃球似乎一直都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很少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飛人,球員習慣在地板上穩扎穩打,崇尚集體力量,主教練就像下一盤國際象棋那樣指揮全隊。
   文/石頭
  1893年,籃球通過青年基督會傳到法國,漸漸傳遍整個歐洲。就像籃球傳入中國時的情況一樣,當時并沒有真正標準的球場,大家只能從一塊空曠的場地開始打起,甚至經常利用舞廳的廊柱做擋拆。
  “二戰之后,歐洲籃球真正開始興起,但影響力十分有限。”歐洲鼻祖級教練奧雷科桑德-戈梅勒斯基回憶說,“當時東歐處于霸主地位,蘇聯國家隊在歐洲沒什麼對手。那會兒電視機才剛冒出來,也沒幾本關于籃球的戰術寶典,西班牙、義大利等國通過引入第一批美國球員而獲得發展,大家一邊自學成才,一邊從對手身上偷藝,抄來抄去,進步很快。”
  顯然,歐洲人沒有非裔球員那麼變態的身體貭素,也不大喜歡美國人的花哨打法,他們逐漸習慣了通過地面配合一點點撕破對方防線的打法,旨在用團隊力量擊倒對手。“很多球員從小兒就并肩作戰,熟得不能再熟,彼此之間不需要再炫耀什麼。”戈梅勒斯基認為,球員高度同根性(而不同于美國大學體制下來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也是歐洲籃球信仰團隊的關鍵因素。
  2005年,科比在那場對陣小牛的著名比賽中切走62分,德克冷汗狂冒,賽后只能拿歐美籃球文化的分野說事兒:“我覺得,這大概就是美國體育的精髓所在——比賽是一個人的表演。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每當你開啟電視,裏面放的不是火箭打湖人(微博),而是麥蒂對科比。這種情況在歐洲是不會發生的。”
  歐洲地板流一個重要的成因在于他們一直允許聯防,無論對手如何跑位,籃下永遠站著一頭大象,一個外線球員想靠純粹的手感和地板技術拿60分實在不易。而部分美國人對歐洲球員不屑一顧,認為他們只會投籃,在比賽中缺少激情。這無疑是一種誤解,世界上并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遊戲規則。直到諾維茨基、帕克、加索爾等歐洲球員在NBA(微博)相繼取得成功之后,美國人逐漸改變了看法,花大力氣去挖掘歐洲天才。
  迄今還有很多歐洲球員秉承古早打法,扮演著地板領袖的角色。曾經名噪一時的立陶宛天王賈斯科維修斯就是這樣,他被看做籃球場上的“獅王卡恩”,怒吼甚至比傳球更具殺傷力。即使這位大哥跳離地面的高度很難超過一根煙,照樣能在歐洲賽場呼風喚雨。
  當然,并非所有歐洲球員都安于陸戰。2011年歐錦賽,俄羅斯國家隊奪得銅牌,他們的美國籍主教練大衛-布拉特稱贊基裏連科說:“你們養過馬嗎?AK就像一匹漂亮的野馬。當他自由奔跑的時候,他就是最好的。我們也要求他要融入全隊體系,但說實話他還是按直覺打球的狀態最好。”而且必須承認,美國籃球對歐洲籃球的支配性影響,從一開始就存在。如戈梅勒斯基所言,如今歐洲的許多籃球強國,正是從引進美國外援,作為布道者而開始起步的。一個絕對嚴肅,特立獨行與美國文化之外的籃球聯盟從不存在。無論歐洲職業籃球史上的殿堂級美國佬邁克-德安東尼,晚年混跡義大利聯賽的麥卡杜、“冰人”格文、科比他爹,在法國飚下單季場均30+的“積分狂”布魯斯-鮑文,以及后來的艾弗森、德隆,你很難說他們在歐洲所享受的特權比如今這些CBA(微博)外援更低。
  2011年立陶宛歐錦賽,五個東歐國家的美國控衛集體成為一道景觀。已在歐洲征戰十年成名已久的霍爾登繼續出任俄羅斯指揮官并且幫助球隊贏得銅牌,路易斯安那的麥克勒布率領馬其頓一舉殺進四強,加利福尼亞的厄爾-羅蘭德在保加利亞扮演著惟一的領袖角色,紐約的斯蒂夫-伯特成為名帥弗拉特洛手下烏克蘭國家隊的首發控衛,得克薩斯的馬奎斯-哈尼斯略顯年輕但也能在喬治亞打上不少時間。
  這些美國控衛是東歐國家專門引進的外援,他們在美國本土甚至沒有機會打進NBA,但在歐洲卻能站上國際舞臺,成為明星。霍爾登在2007年歐錦賽上絕殺西班牙的跳投雖然只是一個小機率幾率事件,但卻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美國控衛集體移民歐洲的歷史潮流。他們雖然對這片大陸并不是非常了解,卻照樣能在籃球場上證明自己。
  “烏克蘭在哪?”這是紐約客斯蒂夫-伯特聽到這個國名時的第一反應,當他通過google了解基本情況之后還要不厭其煩地向親朋好友進行解釋,即便如此,還是經常被嘲笑,大家參照舍甫琴科的名字給他起了個新名“伯特琴科”。得州青年馬奎斯-哈尼斯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一個來自法國的前隊友揶揄他說:“你是最黑的喬治亞人。”厄爾-羅蘭德的情況要好一點,大家喜歡叫他“保加利亞英雄”。
  美國控衛的加盟進一步豐富了歐洲各隊的戰術打法,當他們通過古早配合無法找到進攻機會時,除了強行在外圍投籃或者交給中鋒勉強勾手,還能讓美國控衛殺出一條血路,找到突破口。就此而言,無論歐錦賽上的美國控衛,還是聯賽中的德隆、法瑪爾絕不僅僅是控衛,而是刷分器,這跟CBA許多外援的作用沒什麼兩樣。
  但在諸如皇家馬德裏和莫斯科中央陸軍這樣的豪門俱樂部,教練絕不容許美國佬或者個人英雄主義者胡來,基裏連科天馬行空的前提是他真的非常無私,而隊友科斯蒂奇在AK受傷后接棒拿下聯賽月最佳時說:“歐洲籃球和NBA真的非常不同,這兒沒那麼多比賽,不需要你每周打三四個晚上,但正因如此,比賽的意義變得不同,你必須拼盡全力拿下每一場球。”類似鯊魚年休15場,湖人不定時瞌睡,馬刺后程放水,詹姆斯假裝拿不到73勝,理查德森(微博)360度灌籃定勝負卻把球扣飛之類花招在歐洲極少發生。一如美國的NCAA,精煉的賽程,以及殘酷的杯賽淘汰制,客觀上大大剔除了歐洲職業聯賽的注水和表演成分,勝利與否是決定性的。因此他們更復雜更精確的布置地板戰術,單位時間內的攻防回合比NBA要少得多。
  值得玩味的是,當越來越多的美國野獸到CBA戰天斗地,歐洲外援卻被我們的球隊老板集體略過了。的確,當比賽是兩個人而非五個人的,歐洲人都是行不通的。即使在NBA,地板流球員也只能在一個真正配合默契的團隊中獲得成功。

NBA&WNBA熱門文章